精益营销:设计你的最小可行性产品
营销最根本的目的是找到消费者需要解决的问题,并设计产品来满足需求。电商利用自身“便利”和“价格”上的优势抢走客户,线下传统珠宝零售店要抢回客户,就要考虑能否在“便利”和“价格”方面与电商硬碰硬?
营销最根本的目的是找到消费者需要解决的问题,然后设计产品来满足需求。
传统上,营销被定义为规划并执行创意、商品和服务构想、定价、促销与分销的流程,其目的是创造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易。这个定义本身没有问题,但在执行过程中,公司往往太过于注重产品,而忽视了顾客的需求。公司经常利用人口统计数据来预测需求,然后侧重于产品设计以满足公司设想中的需求。
不了解客户需要解决什么,这是中国珠宝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。其后果是每年全球30000个新推出的消费产品投入市场,90%都失败了。如今,我们需要开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新营销思维——智慧的营销。这种新营销思维与Eric Ries提出的“精益创业”概念异曲同工,即强调在与客户的交互中不断改进产品,真正帮助客户解决问题。
什么是“智慧的营销”?
营销到底是什么?关于营销的概念,世界各地的商学院每隔几年就会更新一次。2005年,Clayton M.Christensen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上提出营销新定义:营销最根本的目的是找到消费者需要解决的问题,并设计产品来满足需求。笔者认为,这是营销最精华的部分,也是所谓“智慧的营销”的核心。
哈佛大学教授Theodore Levitt提出类似的观点:没人想要一把四分之一英寸的电钻,他们要的是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!如果电钻厂商一心想着生产质优价廉的电钻,就错在他连竞争对手是谁都没有搞清楚;但如果他清楚顾客需要的只是一个洞,他就会知道竞争者是所有能为消费者打洞的人。这就是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,一个行业会被另一个看似不相关行业给颠覆的原因。这里,我们首先借鉴几个外行业的案例:
案例1:
1985年,可口可乐公司耗资百万美元,经过各种调研、盲测,推出了一种新口味可乐。但是,产品仅上市三个月就因销量低迷而退市了。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事实上,在盲测中,消费者根本难以区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、甚至是超市自己出品的可乐。消费者喜欢喝可口可乐,很大部分的原因不是因为口感,而是因为喜欢可口可乐的品牌定位。
案例2:
全球公认的苹果公司,在早期也曾开发过不少失败的产品。世界上第一台掌上电脑“牛顿(Newton)”就是由苹果公司所开发的,这种掌上电脑于1994年上市,售价1500美元,功能非常多,但却因为太贵,使用起来不方便,货品根本卖不动。
案例3:
宝洁公司曾推出一款Febreze清新剂。在广告中,宝洁的宣传侧重于使用产品带来的回报:往室内空间喷两下,就可以去除烟味和宠物带来的味道。产品推出两个月,销售额远远低于预期,并开始出现下滑。为了找出原因,宝洁公司派出专业人士展开家访。在家访过程中,他们来到一户养了9只猫的人家。这家的主人自豪地反问他们:“是不是很棒?这些猫一点味道都没有!”家访人员瞬间明白了Febreze失败的原因:爱猫的人根本不觉得猫有异味,就像抽烟的人不觉得自己身上有烟味,以去除异味为诉求点,自然难以打动消费者。宝洁公司后来将这一产品定位为“清洁后的奖赏”,而不是一种新的清洁方式,即在做完清洁后,喷两下Febreze,感受它的清新香味,作为对自己劳动的回报。重新定位后,两个月内销售额翻倍,一年内销售2.3亿美元。目前它已成为最畅销的清新剂。
结论:
大部分营销失败不是由于开发不出好产品,而是由于没有真正地满足于顾客需求。那么,珠宝行业又有什么系统性的方法来锁定顾客需求呢?笔者在这里提出了这样两个方法:第一,用精益创意的思维在与客户互动中完善产品;第二:利用新技术。
“最小可行性产品”理念
“精益创业”是与传统创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,提出者Eric Ries在《精益创业(The Lean Startup)》一书中,总结了精益创业的几大特点:强调市场测试而不是细致筹划;强调顾客反馈而不是自我直觉;强调反复设计和改进而不是前期大而全的产品研发。
这三大特点,恰好与“智慧的营销”所倡导的主旨吻合,能确保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客户实际需求,而非主观臆想。传统商业模式始于商业计划:详细描述可能的机会,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该计划提出的解决方案。这个计划一般包括对收入、利润、现金流的五年预测。但事实上,只有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于产品开发和市场投入中,才能得到足够的客户反馈。
“精益创业”最核心的思想是“最小可行性产品(Minimum Viable Product)”。什么是“最小可行性产品”?简言之,就是产品雏形。将它推向市场后,根据客户反馈改进。举例说明,在珠宝行业,设计师在设计珠宝产品雏形之前,必先有其概念和预估,而在产品投放市场后,会通过客户对产品佩戴舒适、产品款式等方面针对性地进行调整,以适应珠宝潮流市场,这种产品就称之为“最小可行性产品”。
此外,汽车行业就更为典型,各大厂商经常推出概念车,并统计客户的反馈;电视行业也开始践行“最小可行性产品”——美国电视台一般会同时推出三、四档新节目,根据观众收视情况,收视率高的节目会持续播出,反响平平的节目在播放两三集后就停播了。
在传统商业模式下,大部分商业计划无法在与顾客初次接触后生存下来。正如拳王Mike Tyson所说:在自己的脸被对方打到之前,每个人都有一套方案。EricRies在《精益创业》里也指出,除了风投和以前的苏联,没人要求对未来做五年计划。大部分初创企业都不是按照原有计划发展的。那些最终成功的企业,都是经历很多次失败,不断从顾客那里学习,以适应并改进自己初始想法的。
但是,在把“最小可行性产品”推向市场的过程中,如何测试顾客的反应呢?请注意三点:尽快将珠宝产品或概念传递给顾客,以获取他们的反馈;需要了解你的目标顾客在哪里,以便有效地传递信息;传递的信息应该是真实、不加修饰的。
新技术冲击下的客户需求挖掘
受技术发展的冲击,除了根据消费者需求来设计新产品,如今很多传统行业还面临着新的问题。一方面,由于新技术的冲击,很多传统珠宝产品已不能满足顾客的原有需求。因此,寻找新的顾客需求并改进产品成为唯一的生存之道。另一方面,新技术也为珠宝企业提供了开发新产品的机会。
很多行业外实体传统厂商正在展开反击。几个典型的例子:三星在纽约开了一家展示店,只做展示,不卖产品;德国顶级家电品牌Miele在美国开了十家只展示、不销售的展示店;英国传统零售商Tesco在韩国的地铁里开了虚拟店,路人拍下商品就可直接订货,Tesco 负责送货上门。电商也意识到自身缺乏“体验”这一短板,开始反其道而行之。英国电商Ocado在购物中心的墙上开起了虚拟店。现在Ocado四分之一的销量正是来自这些虚拟店。
传统零售店正面临来自电商的强烈冲击,沦为电商的产品展示厅。人们到实体店选好珠宝产品,然后上网站购买价格更低的同款产品。线下传统珠宝零售店该如何应对新变革?珠宝作为传统零售行业,首先应分析消费者的需求。说到底,消费者的需求不外乎三点:体验、便利、价格。电商利用自身“便利”和“价格”上的优势抢走客户,线下传统珠宝零售店要抢回客户,就要考虑能否在“便利”和“价格”方面与电商硬碰硬?在“体验”上也要做得比电商更好。珠宝企业唯有适应新技术的变革,才能更好地挖掘客户需求,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。(来源:饰界营销网)